呼,冷風一吹,我又想起那個香氣了。不是什麼高階法式甜點的奶油香,是更樸實卻更勾人的味道——熱油煎著酥皮,裡頭白蘿蔔絲的清甜混著一絲絲焦香,直直鑽進鼻子裡。就是它,「蘿蔔絲餅」!這種看似平凡的小點心,對我這個老饕來說,簡直是冬日裡最溫暖的呼喚。記得第一次在臺北南門市場旁的老攤子吃到,那燙口的滋味、酥到掉渣的外皮,配上微鹹帶鮮的蘿蔔絲餡,從此成了我味蕾的鄉愁。你說,蘿蔔絲餅這東西,店鋪看起來都差不多,為什麼味道天差地遠?這問題困擾我好久,乾脆自己跳進廚房實驗,吃遍全臺找出答案,順便把壓箱底的秘方整理給你。
目錄
蘿蔔絲餅的靈魂是什麼?
絕對是那口餡料!白蘿蔔可不是隨便切切就好。挑選就是學問,蘿蔔絲餅好吃的關鍵之一在於蘿蔔本身的水分和甜度。季節對很重要,冬天到初春的蘿蔔最飽滿清甜(俗稱的「菜頭」嘛!)。買的時候掂掂重量,沉甸甸的通常水分足,表皮光滑、鬚根少更新鮮。我知道很多人怕蘿蔔的生澀味,我的對策是:粗絲!沒錯,用刨絲器最大孔的那一面來刨,粗絲在加熱後反而能保留脆度,釋放甜味,減少惱人的生澀感(太細的絲煮過容易糊爛,口感水水的,我最怕那種)。刨好後千萬別偷懶,「殺青」去水是必須的工!撒點鹽巴(分量大概像下面表格的建議),抓勻,醃個15-20分鐘,讓它痛快地出水。接著就是擰乾!用力擰,擰到蘿蔔絲像乾毛巾一樣(這步驟會讓手腕痠,但值得),這樣炒餡時才不會變成一鍋湯。擰乾的蘿蔔絲用點香油拌一拌,防止它們黏在一起。
蘿蔔絲餅好吃餡料比例(重要!)
| 食材 | 重量 | 處理關鍵 | 替代選擇/備註 |
|---|---|---|---|
| 白蘿蔔 | 約 600 克 | 去皮刨粗絲,鹽殺青約15分鐘,徹底擰乾水分 | 冬季蘿蔔最甜 |
| 蝦皮 | 1.5 大匙 | 洗淨瀝乾,小火煸炒至金黃酥香 | 用櫻花蝦更豪華,但成本高 |
| 乾香菇 | 4-5 朵 | 冷水泡軟切細丁 | |
| 豬絞肉 | 150 克 | 帶點肥(肥瘦比約 2:8 或 3:7) | 素食可省略或用素肉燥替代 |
| 青蔥 | 3-4 根 | 切蔥花 | |
| 調味料 | 鹽、白胡椒粉(多一點提香)、少許香油 | 可加微量糖提鮮(約半茶匙) | |
| 油 | 適量 | 炒香配料用 |
餡料要香,配角不能馬虎。蝦皮是關鍵提鮮角色,別省!買顏色淡金黃、聞起來沒有腥臭味或藥水味的(有些太白的可能漂過,怕怕)。我會先沖洗一下瀝乾,用一點點油,小火耐心地把它們煸到金黃酥脆,那個香氣出來就對了。乾香菇也是靈魂,冷水泡開後擠乾水切小丁(別用熱水泡,香味會跑掉)。豬絞肉嘛,我偏好帶點肥的,大概肥二瘦八或肥三瘦七的比例,吃起來才潤口不柴。青蔥切花,愛吃蔥香的多放點無妨。
炒餡的順序很重要:鍋子燒熱下點油,先下香菇丁炒香,再下豬絞肉炒散炒到變色。接著把煸好的金黃蝦皮倒進去,炒出整體香氣。這時主角登場——擰得乾乾的蘿蔔粗絲!全部倒下鍋,快速翻炒均勻。調味很單純:鹽、足量的白胡椒粉(這個真的要多放,香氣層次差很多)、一點點香油。喜歡更鮮一點的可以加極少量糖提味(真的就一點點,吃不出甜味但鮮味會跳出來)。炒到蘿蔔絲稍微變軟、入味就可以關火,務必放涼!熱餡包進酥皮裡會把油逼出來,整個毀掉。放涼後再加入蔥花拌勻。
談到蘿蔔絲餅的外皮
流派可就多了!我最愛的還是「油酥皮」,層次分明,咬下去喀滋作響的那種快感無可取代。不過這種皮做起來確實需要點耐心。蘿蔔絲餅的酥皮主要分兩部分:油皮和油酥。
油皮(外層):中筋麵粉是主力(約250公克),加一點點糖(10-15公克,幫助上色和少許風味,真的吃不出甜),鹽一小撮,然後是溫水(約120-130毫升,看麵粉吸水度調整)。重點是液體油或豬油(約40-50公克),豬油香氣更足,酥性更好,我用豬油居多。所有材料混合揉成一個光滑柔軟的麵糰(不用揉到出筋,成團光滑就行),蓋上濕布或保鮮膜,醒麵至少30分鐘,讓它放鬆。
油酥(內層):這個簡單,就是低筋麵粉(約150公克)和液體油或融化豬油(約70-80公克)混合。用豬油的話,油酥會呈現非常誘人的淡黃色。重點是油溫要夠熱(但不能冒煙),沖入麵粉中快速攪拌成團(有點像燙麵的感覺),這樣油酥可塑性才夠好,不會散開。
醒好的油皮麵糰分成等份(比如20份)。油酥也分成同樣份數。一份油皮壓扁,包入一份油酥,像包小包子一樣收口捏緊。然後開始做「小包酥」。把包好的麵糰收口朝上,輕輕擀開成長橢圓形薄片(別太用力把油酥擠出來),由上往下捲起來,轉90度,再輕輕擀開成長條,再次捲起來。這樣捲兩次,層次才會多。捲好的小麵捲蓋上濕布再鬆弛15分鐘。最後把小麵捲從中間壓扁,兩端往中間收,擀成圓形外皮(中間稍厚,邊緣薄),就可以包入滿滿的蘿蔔絲餡了!包的時候像包包子一樣收口捏緊,放在撒了薄粉的盤子上,收口朝下。輕輕壓扁成厚度均勻的小圓餅。
煎餅也是技術活。要用半煎炸的方式才夠酥脆。找個平底鍋或不沾鍋,倒多一點油(油量大概要能淹到餅身厚度的一半)。開中小火,油溫上來後(可以用一小塊麵皮測試,周圍冒小泡即可),小心放入包好的蘿蔔絲餅(收口面朝下先煎定型),別一次放太多,會擠在一起降油溫。煎到兩面都呈現漂亮的金黃色澤(要有耐心,中小火慢慢煎,大火絕對焦給你看),外皮硬脆,就可以起鍋瀝油了。剛起鍋的蘿蔔絲餅燙口得要命,但那股酥香實在讓人無法抗拒!咬下去那個清脆的「喀嚓」聲,接著是熱騰騰、帶點潤澤感的蘿蔔絲鮮甜,混著蝦皮香菇的鹹香與胡椒的辛香在嘴裡炸開... 啊,這就是我追尋的味道!(真的不小心燙到舌頭好多次,痛並快樂著)。
吃了這麼多攤,總有些店家讓我念念不忘,也有些...嗯,踩過雷。分享幾家我心目中的名單(純屬個人口味偏好啦!):
北臺灣熱門蘿蔔絲餅口袋名單(個人主觀評比)
| 店家 (區域) | 餅皮特色 | 內餡特色 | 排隊指數 | 個人碎碎念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阜杭豆漿旁巷弄無名攤 (臺北中正) | 極酥脆,層次分明如千層 | 蘿蔔絲鮮甜脆口,蝦皮香菇香氣足,調味適中 | 😅😅😅😅😅 | 心中第一名!但排隊排到天荒地老,要有心理準備。蘿蔔絲餅尺寸略小但精緻。 |
| 萬華祖傳老店 (臺北萬華) | 傳統厚實,微酥帶嚼勁 | 餡料飽滿紮實,蘿蔔味濃厚,口味較家常 | 😅😅😅 | 在地人愛店,吃一個很飽足,但皮對我來說稍厚了點。 |
| 晴光市場人氣攤 (臺北中山) | 酥皮薄透,偏油香 | 蝦米香氣突出,蘿蔔絲濕潤度較高 | 😅😅😅😅 | 趁熱吃很讚,冷掉皮會有點軟韌。下午茶時段去人較少。 |
| 永康街排隊名店 (臺北大安) | 酥皮超薄脆,近乎餅乾感 | 內餡調味偏清淡,突出蘿蔔清甜,用料感覺講究 | 😅😅😅😅😅 | 皮真的厲害!但餡對我這個重口味來說淡了些,價格也偏高。值得嘗鮮。 |
| 板橋黃石市場老攤 (新北板橋) | 口感軟酥,類似軟燒餅皮 | 餡料爆多,蝦皮絞肉給得大方,整體口味較重 | 😅😅 | CP值高!當正餐吃都可以。環境比較傳統市場路線。 |
我個人最愛阜杭旁邊那家無名攤的酥脆感和平衡調味,但排隊是硬傷。永康街那家的皮真的薄脆到驚人,技術沒話說,但味道稍淡。板橋黃石市場的老攤,用料實在口味重,很接地氣,但餅皮是軟酥派,見仁見智。你說哪家沒上榜?嗯...士林夜市有幾家觀光客多的,皮常常又厚又油,餡料也水水的,我真的不行。忠孝東路巷子裡某家文青店,賣相精緻,但一個要價85元...那個份量和味道,實在買不下手(太貴了!)。
常見Q&A (我也曾經困惑過!)
Q1:自己做的蘿蔔絲餅冷了變軟不脆了,怎麼辦?
A:這個問題我也常遇到!別擔心,復熱有訣竅。千萬不要用微波爐!那會讓它變得軟趴趴又濕黏。最好的方法是:乾烙或氣炸。平底鍋不加油,開小火,把冷藏的蘿蔔絲餅放入鍋中,慢慢加熱,兩面翻烙,直到表皮重新變得酥脆,內餡溫熱即可。用氣炸鍋更方便,預熱180°C約3分鐘,放入蘿蔔絲餅,噴或刷極少量油(不噴也可以,但噴一點點表皮更酥),氣炸約4-6分鐘,中間翻面一次,效果超好!口感幾乎可以恢復九成。
Q2:我想做素食版的蘿蔔絲餅,該怎麼調整內餡才會好吃?
A:沒問題!素食版一樣可以很美味。重點在「取代蝦皮和豬肉的鮮味與口感」。我的做法是:
* 蝦皮替代:用「幹香菇」和「豆包」或「豆輪」來補足!幹香菇泡發切丁的量可以加倍(甚至泡香菇的水濾掉渣後,擰乾蘿蔔絲後拌入一點點,增加風味)。豆包或豆輪切小丁或細絲,先用油炒香炒到有點酥脆感(像炒豆包鬆那樣),代替蝦皮的脆感和肉的口感。
* 絞肉替代:可以省略,或用切細丁的杏鮑菇(擠掉水分後炒香)或素肉燥替代一部分口感。
* 調味關鍵:白胡椒粉要多一點提香,可以加一點點「香菇粉」或「昆布粉」增加層次鮮味(取代蝦皮的鹹鮮)。鹽的份量稍微留意,因為素料有時本身有鹹度。這樣炒出來的素餡,一樣香氣滿滿!
Q3:煎的時候感覺油吸得好多,好罪惡呀!有辦法讓它少油一點嗎?

A:哈,我懂你的掙扎!蘿蔔絲餅要酥脆,確實需要油來半煎炸。不過有幾個小撇步可以讓它相對「不那麼油」:
1. 油溫要夠高:油溫太低(測試麵皮進去緩慢冒小泡),餅會吸油。油溫夠(麵皮下去立刻起小泡並快速上浮),下鍋後表皮迅速定型,形成屏障,吸油反而少。
2. 避免擠壓翻動頻繁:放入鍋中後,讓它靜靜地煎一兩分鐘定型,別急著翻動或壓它。頻繁翻動會讓熱油有機會滲進去。
3. 起鍋瀝油徹底:煎好後,放在「網架」上瀝油幾分鐘(盤子太平面會讓底部被油泡著),比只用廚房紙巾吸油效果更好,底部也比較不會軟掉。
4. 用吸油紙輔助:瀝完油後,再用廚房紙巾輕輕按壓表面吸掉多餘浮油。當然,「空氣炸鍋」也是一個相對省油的替代方案(雖然口感會和傳統油煎略有不同),比較不那麼罪惡一點點。